close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

「只要在晚上把寫了煩惱的信丟進解憂雜貨店鐵捲門上的投遞口,隔天就可以在店後面的牛奶箱裡拿到回信解答。」

因為這段話,以及「雜貨店」這個懷舊的關鍵字,很想讀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

簡單地說,是個預設2010年的平凡無賴人回覆1980年煩惱者的信。

這麼想好了,大概就是50歲的我(或任何人)回應著20歲的某位諮詢者,只是徬徨又充滿疑惑的對方,怎麼都不會了解差距的這30年,世界是怎樣地改變著。

有些事在三十年後,以歷史事實為線索,可以很確定地給予方向。像是,2045年的我,如果接到2015年的諮詢者非常煩惱總統要選誰時,應該google一下就能夠很確定地引導對方做好心理預期。

但有趣的是,人生的困局與疑問,從來沒有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而改變得太多。


無論經過幾次思想革命、溝通媒體翻新整併、交通工具高速發展,人們對愛情、家庭、事業、財富的困擾本質,依然是數百年如一日。

這就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在非常久遠前,就有人透徹了生命的本質架構,於是以各種創作手法鋪陳架構,成就出被人讀個幾千幾百年也依然感同身受的共鳴。

我愛的人究竟有多愛我?

該因為我對他/她的愛而去作某件事/放棄某個夢想嗎?

這真的是我的決定嗎、還是我想把責任賴在對方身上的藉口?

該成為父母期待安全人生旅途的自己,還是可能徒有抱負卻會一事無成的自己?

當自己是唯一繼承者卻完全沒有熱情時,會因為眾人的期待改變我的人生期待嗎?

為什麼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憋到最後才終於發現,自己不過是根稻草就能壓垮的駱駝?

張愛玲傲著一張臉說成名要趁早,我是否真有成功的才能?

如果有,為什麼還不是領域中的頂尖人物呢?

如果沒有任何一點天賦才華,又為什麼還有目前的成就?


《解憂雜貨店》這本書,就是以現代文學的手法,試圖再次詮釋人生矛盾本質的作品。


正好最近聽聞同事在處理棘手的溝通案件,整週幾乎在討論著訴求原點為何、有無其他的判斷依據、協助單位的立場等應對處理方法。 


身為一個職場上必須時時刻刻留意問題處理程序正義、溝通藝術的工作者,看到《解憂雜貨店》時,頗有一股親切感,彷彿在看另一群未曾接收過溝通諮商訓練的販夫走卒(一群現實的魯蛇),以純然雞婆、自以為是的心,嘗試解答人生本質的種種困擾,而每個帶著疑問的人,即使價值觀或個人理念可能被強烈衝擊,卻也都從中得到了些體悟。


讓我想起之前看的舞台劇《假面天使》,ㄧ群逃犯陰錯陽差成了告解室神父的劇情,雖然他們對聖經、對倫理教義一竅不通,卻有不少人仍在「神啊,我有罪」的過程中,心存感激地找到人生的答案。


而作為職業工作者,對於許多溝通議題,常常得在個人經驗直覺與應有的工作立場上攪和一番,才有辦法擬出個最沒爭議與後患的回覆。很多時候,我們和《解憂雜貨店》或《假面天使》裡的無賴一樣,好想抓著對方的肩膀猛搖「孩子,你好傻好天真哪~」,但我們終究 只是《假面天使》裡的正職神父一樣,只能給予對自己(法律道德上)安全、對當事人也無害的建議。


因此,近來我深深感覺到,溝通這回事,其實不完全需要建立在雙向交流的模式中。


就像人總在困擾疑惑時去求神問卜,但往往只留下心裡認同的資訊,說穿了,只是想找個第三方佐證,加強自己某個早已經決定好,卻還沒心理建設為此負全責的念頭;而安全感低落的人,則往往是那些倔強說著「我的命運才不需要人指點」,或比較真誠地說「我害怕算命,因為我怕聽到不好的事會一直掛在心上。」因為太害怕面對預期外的暗示,只好選擇不聽不看。


其實人們心裡都有答案。只是要解這麼多自己設計的人生證明題,實在辛苦。


所以,溝通的本質,並非問題與解答,而是困擾的人怎麼在釐清心緒的過程中療癒自我,回應者如何處理對方的情緒,如此而已。


答案一直在人的心中,只是如何在掙扎與痛苦徘徊中,優美地用最簡單明瞭的公式,回答這些證明題。

證明題要解的公式,通常都只是最直覺、簡單、深入潛意識的題目。

然而,沒什麼事情比釐清自己的軟弱與混亂更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洪娜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