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425110836_critical thinking

source: click here

我大學念的是中文系,導師是哈佛東亞文學博士,而另一位頗欣賞我且熱衷民俗文學與宗教研究的老師則來自康乃爾大學,跟我們同一屆一起來到清大。當大部份老牌中文系的師資都師出台大幫、師大幫時,能受教於這批長春藤背景的新一代師資,讓當時的我們覺得很酷,有一種「我念的不是古板的那種中文系唷!」之莫名優越感,雖然,我們也總忍不住要問老師說,為什麼要跑到美國念中文呢?

記得老師那時候的回答是,研究方法、研究精神這種東西,是不會受語言影響的。當時雖然覺得「嗯,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不過心中其實沒有真正理解那「精神」究竟是怎麼能超然於語言之外,就像是小小朋友聽到精神導師說「無論是殺人強姦犯或神職人員、黑人或白人、胖子或瘦子、男人或女人,本質都是一樣的」這樣一句話時,那種似懂非懂的感覺。

畢業四年後,再回想起去年剛開始研究所課程時的慌張與茫然,覺得自己突然懂了些什麼。

永遠記得當時是如何被critical thinking折磨著,這似乎是一堂非正式,卻不得不學起來的英國研究所入門課,沒有一堂課教你怎麼作批判性思考,但每一堂課都得用到,尤其寫報告時,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個得分關鍵,是能不能pass的關鍵點(報告沒pass,論文也不用寫了)。

批判性思考之所以對當時的我形成強大的障礙,難在於非母語的閱讀障礙與對於該領域的陌生。舉個例子來說,會讓你想在臉書上按個「讚」的文章,至少是自己讀得懂的,有所感受的,否則即使人人都知道詩經楚辭是經典、是瑰寶,也沒幾個人閱後會激動地想按個讚,倒比較可能會先去搜尋白話文版對照一下,這是一個境界。看了會按讚,又是另一個境界,代表認同、有相同經驗或感同身受,被搔到癢處的那種暢快、淋漓盡致,像是女王的粉絲們,王文華的粉絲們,大概經常就有這種被說中心聲的情感漣漪。

剛開始研究所課程時,我大概就處於這兩種境界間,拼命讀著老師說重要的期刊但看不懂,好不容易有一兩篇終於有那麼一點明白的,就高興地不能再同意更多了,尤其在寫報告時,這種欣慰的感受更是鮮明,總算能在茫茫期刊海中找到和自己想法相似的文章,有如抓到名家背書似的,總讓人迫不急待想要網羅起來通通放到報告裡湊字數

但報告裡放滿一堆自己同意且喜歡的論點,就像只會按讚,或按了讚再留言:「說得真是太好了!」一般,會被認為沒有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給評閱者一種「我在看一本資料收集完整的剪貼簿嗎?」之感。就像朋友們紛紛在某篇文章按了讚後,你所看到的會是該篇文章的論點,以及朋友們的同意方立場,卻讀不到朋友們的思考邏輯。因此,這兩個境界都不足以表現出研究者的能力,頂多只暗示了評閱者自己做了功課,閱讀能力有到基本程度。

那麼,批判性思考是什麼呢?舉一個例子,前幾天我看到臉書上某篇文章被很多同學們轉貼按讚,內容是位管理者敘述自己拉拔上手的職場新鮮人,覺得老在作雜事,憑其學歷與能力應值得更好的安排,因此而離職了。內容不多詳述,結論大約就是該管理者認為作雜事是個基本功,因為自己當年就從雜事裡作出了心得感想,自力發展作出了成就,漸漸被提拔到如今管理者的位置,用以提醒職場新鮮人們不要眼高手低,踏實也是可以發展出一番事業的。

若是大學剛畢業的我,或者是在職場還很嫩的我,或許會覺得這有點道理,有些激勵,但如今我跑過外頭,也作過行政庶務,加上也很假掰地在英國念了一年訓練發展管理的理論,聽過許多朋友的職場經驗,一切一切的累積讓我在看了該篇文章後,並不想按讚,反而想分析是否因該作者基層出身的背景關係,而過度涉入對那位新鮮人的觀察,想討論真實的職場生態基本功的重要性到底在哪,想表達自己對於此評論的看法。

然後,我才驚覺,這行為不正是這一年來自己拼命希望能進行的批判思考嗎?一種不光只是按讚,而能看出原作忽略的角度,沒照顧周全的觀點,或是受個人環境背景影響而偏了討論線的判斷力與洞察力。儘管這個觀念是在英國被培養形成的,我卻可以在任何地方以非英語的語言進行批判思考。忽然間,覺得自己了解了當初大學導師的回答。

但為什麼我們知道不能光只是按讚,卻還是無法進行批判性思考呢?為什麼我知道了怎麼作批判性思考,寫論文的時候還是批不出個屁呢(囧rz)?

這就干涉到對該領域的熟悉度了,我覺得主因並非台灣教育沒有激勵學生作批判性思考這回事,如何讓一個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去針對策略管理作批判思考呢?班上有很多同學剛念完大學就過來了,大多根本也不是本科的背景,對於人力資源的領域不瞭解,加上語言隔閡,光是能讀進點、聽進點什麼都很吃力了,更不用提怎麼進一步去作批判思考,正所謂「生吃都不夠了,怎麼曬乾?」

雖然在鼓勵發表個人意見的教學環境下長大的學生們,依然可以在完全沒經驗,書連看都沒看幾頁的情況下,照樣滔滔不絕,但我想那深度覺對是不夠的,想法是有了,但想法有沒有價值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我個人很在意「露餡」這回事,且非常不喜歡聽到為發言而發言,為批判而批判的言論,內容空泛、不著邊際是無法靠口若懸河來掩飾的。只是西方的課堂不太容忍尷尬的沉默,所以每次上課時我都深受自己「沒有意見」的能力貧乏所苦。

我完全明白,身為研究生應該要能批判思考讀過的材料,找出自己消化過的觀點,挖掘出一些新的東西,而不是照著別人的框架走,但知道歸知道,對於該領域實務與理論經驗的不足,著實讓我完全沒有足夠的養分進行思考,這正是窒礙點所在,但好險不影響自己學習那基本精神,只是到能產出的階段,我得走比較久的製程罷了。

最近開始變賣家產給新一屆的學生,不禁回想起去年那段為自己無法批判思考而深深懊惱的日子,人之將走,思慮也清晰了點,明白了自己的拙劣表現來自薄弱的知識基礎,了解到學習果然沒有語言的差別,一旦學得了什麼,走到天涯海角都是可以拿來舉例分析的題材。

噢,當然,最後一定要說的一點是,人也絕對不會因為想按讚又覺得這樣太low就忍著不按,非得大肆批判一番不可,而顯得思考層次比較高檔,這只會讓別人覺得你很難搞…...恩湯啊恩湯(搖手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洪娜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