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rpheus~moreC~r80

畫中人:Orpheus

我對徐四金作品印象最深的,不是《香水》(因為沒有看書只有看電影),而是《夏先生的故事》,因為插圖很漂亮,讀起來也可愛,大約十三、四歲的我,還以為徐四金是個旅外華人作家咧。

所以說起來,《愛與死》應該是我讀的第二本徐四金著作。

約莫看到第三頁,我的腦中就浮現起那永遠也看不完的《戀人絮語》,羅蘭巴特的解構主義代表作,看人引用時覺得一切都搔到了癢處,自己捧書時卻覺得難以吸收的經典。接著想到我寫過的研究計畫,以屈原的死亡美學為探索的論文概要。這本書所帶出的前味、後味,都有著學院哲理般的閱讀氣息,即使只有不到一百頁的篇幅,卻讓人花了些時間思考。

《愛與死》讀起來有些像報告,作者從許多包含了強烈情感的經典中(希臘神話、柏拉圖、阿力耶斯、克萊斯特、歌德……甚至華格納),找出了愛與死之間密切聯繫著的線索,而且具有無可抵抗的普遍性,就像我曾經也認為,屈原的強烈情感,強烈到承受著如瀕臨死亡之痛苦的愛,是其之所以能迸發出強烈美學的養分,讓楚辭的軟語唔噥,成了悲傷滿溢的囈語。

要了解此書的論點與想法,我想至少必須具有一些西洋文學概論或是希臘神話基礎,比較能少花一些心思重新消化經典的厚重,雖然在此只是作為例證的輔佐,但無法觸及本質的話,所見也會僅只於解構的抽象輪廓罷了。說起來比較有趣的,反而是經由徐四金重新詮釋的奧菲斯故事(Orpheus,那位就快要結束遊地府行程時,因忍不住回頭而永世不得超生的可憐癡情男子),這段收尾的佐證之例,確實讓人又更深入摸透了幾分愛與死的奧義。

對於純文學以及西洋文學基礎薄弱的讀者而言,倒是建議別把徐四金作為閱讀的動機,這是塊三分熟的閱讀牛排,悠遊其道者嚼盡鮮美肉汁,非此中人則只能嚥下滿嘴未到味的血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洪娜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