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看災難片,最喜歡看千奇百怪的災難發生,一邊思考自己碰到這情境時,能夠堅持到哪刻才接受難逃一死的現實。

說起災難片,就跟雞排、珍珠奶茶一樣,喜歡吃歸喜歡吃,也總會有「口味再變化也不過這個樣子嘛」的感慨。

幾年來災難片的浩大場景特效,似乎已發展到某個感官極限了,除非再配上個IMAX、3D效果、搖椅子噴水之類的實境模擬,很難再帶給人們強烈震撼。甚至,即使加上這些錦上添花的效果,邊際效用也已遞減到幾近無感。

看完「第五毀滅」,腦中浮現的是以人類滅絕災難為故事背景的「暮光之城」;若是想像成一本書,就是粉彩美少女封面的言情小說。不過,原著小說讀起來,倒讓我回想起初看《伊波拉病毒》一書的驚悚感,充滿恐慌的渲染力。

或許是因為,比起大量災難片留下的視覺印象,文字反而給予人們無限腦補的空間吧。如果哈利波特、魔戒這種奇幻電影,在大量生產後,留給觀眾的視覺景象,應該也會變得不再讓人興奮。

所以,就閱讀「第五毀滅」的原著小說《第五波 The fifth wave》而言,其實書中的文字,極其細緻地架構著末日毀滅的心理狀態與垂死掙扎,並在絕望中灑進名為愛情的調味料,讓恐慌、反省、面對窮途末路的難堪過程中,仍帶著最後一些希望。

也許,越來越接近末日的我們,絕望前最大的奢求,不過就是個微弱的希望之光罷了,以愛作為燃料那種光芒。

如此這般英雄救美、不顧一切的愛,曾幾何時,被當作是中二生不切實際的愛而鄙棄了?明明我們都曾嚮往或幻想過這種單純直覺、義無反顧的愛,卻在長大後翻臉對這種情節的安排嗤之以鼻。

到底我們無法接受的,是電影裡老套陳腐的戀愛橋段,還是不願承認自己仍有顆被壓抑住的少女心?只因作為一個大人,就不該再輕易被這種唯美不切實際的愛情片段所渲染,而要用批判的角度唾棄,才能心安理得地感覺自己是個大人。

當然,我也是那皺著眉頭、想大罵這部電影的觀眾之一,想對這種愛的情節表示唾棄,但也許是因為,我只能用這種抗拒與鄙視的態度,才能正視不再擁有少女心的自己,那位不再因為小說、電影劇情,就相信愛情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洪娜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