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竹東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不僅於學術研究方面有輝煌的成果,更是產業與學術間的橋樑。面對台灣的產業結構變化,工研院協理許友耕對工研院的昨日、今日、明日,有其一套獨到的見解。



 



 


        「工研院是unique的,有誰像我們這樣做,埋頭苦幹研究,再把價值留給其他人去發展?」許友耕這麼說道。工研院一方面進行新科技的研發,一方面協助傳統產業的升級,像是把碳纖維運用在自行車上,使得台灣的自行車製造能獨步全球、享譽世界,並以促進民間福祉為宗旨,峨嵋湖淨湖工程、化學災害控制的隨時待命,甚至是缺水問題,都在工研院的範圍內。工研院不只在象牙塔內做研究,更要了解台灣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實際改變這些推動台灣生產力的小馬達們。



 



 


        雖然扮演著產學間的橋樑角色,但兩者所用的語彙文化不同,在實際接觸中小企業進行技術輔導時,發生過不少趣事。許友耕提起一次下台南的經驗,指導工廠加裝張力器增加運作效率,結果老闆不曉得張力器是什麼,要哪裡買,於是自己突發奇想利用腳踏車的車內胎代替,運作起來竟與裝置張力器的效果一樣好,還省下一筆昂貴的器材費用,這種民間實際經驗的創意運用,令許友耕相當驚訝。



 



 


        早期工研院扮演著產業火車頭的角色,使技術在地化,把台灣產業的角色放在競爭供應端上,但面對企業大化的趨勢,維持目前的低價競爭將無法創造真正的價值,前瞻的工研院於是將重點移動到需求端去,設立了創意中心,專攻原創概念研發,整體提升產品質感,由技術取向轉為價值取向。許友耕舉吸濕排汗衫為例,一件199元而好穿的排汗衫固然能夠吸引許多消費群眾,但若將質感、手感提升起來,更能吸引消費者高價購入,創造最大價值,ipod正是這個概念的成功例子。



 



 


        過去工研院將重心放在技術,如今則要由技術追隨者轉而為價值創造者。工研院的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專門致力於科技的應用與整合,研究技術生產外的行銷、品牌種種概念,中心理念便是將「特色差異化」,這種「不要第一,只要唯一」的精神,正是價值創造的宗旨。蓋第一高樓要花去太多成本,而且容易被超越,不如當個獨具特色,符合需求的角色,才是長久經營的本事。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個家喻戶曉的手機廣告詞,或許也可以改作「價值建立於大眾需求之上」,這也正是人們未來將看見的工研院嶄新面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洪娜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